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20年的統計,新冠疫情影響之下,全球共145個國家停課關閉校園,導致預估約16億學童受到影響。德國一所小學的校長表示,學童上學除了學習學科的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與人相處,培養對他人處境的同理心,且學習與性格相異的人和平共處。

然而,停課後學童滯留家中時間增加,即使通過視像對話軟件上課,也還是失去了直接與人交流,通過表達和觀察肢體語言來建立社交技巧的機會。故此,學童在今年復課後,對於要重新適應學習環境及恢復社交,容易感到憂心忡忡、不知所措。

坊間有補習老師建議,要讓孩子在學習道路上暢通無阻,除了關注他們的學業成績、成效外,教師與家長亦應當察覺孩子的心理狀態,先調理好情緒,才繼續正常學習。以下有八種幫助孩子對抗焦慮的方法供家長教師參考:

一· 從觀察孩子行為辨認其情緒

有補習老師提出,孩童的焦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有跡可循。家長不妨多花點時間觀察,以辨認孩子的情緒。比如他們焦慮時會出現什麼行為,到底是大哭大鬧?還是瑟瑟發抖?抑或目光閃縮,一直聽不見指令?


此外,亦可以製造觀察孩子行為的機會,例如在家模擬不同社交場景,讓孩子體驗在各種場合要如何與人交流相處。新冠疫情之下,孩子少了許多社交機會,家長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化身社會不同角色與孩童互動,並藉此察看他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會做出如何與平常不同的反應。

二· 保有談話空間

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隨時找父母談話,但如果孩子較內斂,也不要強迫他們用言語表達。如果他們覺得一遍做別的事情一遍傾訴比較不會尷尬,就容許他們這麼做。如果時間不許可或當刻說話有困難,家長也可以建議孩子把焦慮得感覺與引發不快的原因寫下來,留待雙方皆舒適的時間再討論。

三· 以身作則 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疫情期間逗留家中最常接觸的人,所以父母如何應對焦慮,孩童也會看在眼裏。這時候,如果家長能夠展現沉著應對的態度,就可以安定孩子的心,讓其知道即使面對再嚴重的問題,生活也不會完全失序失控。


另外,疫情期間雖然少了社交互動的機會,但若要孩子重投群體時不至過度焦慮,家長可以於留在家中期間以身作則提醒孩子,即使無法與外界接觸也不應忽略關懷別人的重要。例如家長可以與孩子定期致電親友,關心他們疫情期間的生活狀況,有沒有需要提供幫助等。

四· 傾聽孩童心聲

要孩子敢於向家長吐露心聲,首先要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受關注的。補習老師提議家長多花時間聆聽孩子說話與問問題,且對他們所見所聞表現感興趣,讓他們知道有人樂意理解其感受。孩子在焦慮時身體或感到不適,家長亦當告知他們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會與他們渡過這些難熬的時候。

此外,也應常鼓勵孩童與家人互動交流,表達情緒。家長可以抽空與孩子及其兄弟姊妹遊戲,促進家庭成員的互動,讓他們於玩耍期間通過言語,甚至繪畫來表達情感。在此過程中,家長嘗試理解及回應孩子的各樣想法,製造讓他們表達自我的平台。

五· 教育孩子認清憂慮與現實

引發憂慮的原因很多,猜測與假設即將發生的事是其中一種。但既然是未來的推斷,亦意味著憂慮的內容並非既成事實。這時候,家長除了仔細傾聽及理解孩子的憂慮外,也當引導他們分析事情最壞的結果是如何?發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真的發生會造成什麼影響?試著帶領孩童從不同角度思考,讓他們看到比較不會引起焦慮的想法。

六· 處理外部壓力

有資深補習老師認為,一些孩子渴望多方面接受資訊,但還沒有過濾資訊的能力。這裏聽聽,那裏看看,海量未確認的訊息也許會讓他們陷入焦慮的漩渦,無法自拔。故此家長可留意孩子從新聞報導和社交媒體內容有否加劇他們的不安,如果孩子本身已經情緒不穩難以應付,就盡可能不要強迫他們接收資訊,或與如上一點提及的,與他們分析資訊裡的憂慮與真正發生的可能性,以降低信息對孩子情緒造成之波動。

七· 信任孩子的能力 助其建立自信

家長也可以通過訓練孩子社交能力來為他們建立自信,例如培養孩子禮貌的習慣,向其示範與人相處的禮儀,家人之間每天彼此問好。孩子遇上困難,不要過度憂心或督促他們,倒要向他們顯示自己有信心他們能應付,同時讓孩童了解他們如今焦慮的事,身為家長也無能為力,但他們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等方法調節壓力,以面對及處理問題。

八· 照顧好自己

疫情過後,也許教師和家長本身也承受著龐大壓力,而情緒是一面鏡子,如果大人本身情緒不穩,亦較容易把焦躁不安投射到孩童身上,使他們更茫然失措。
所以在替孩子排憂解困之前,謹記先確保自身的情緒狀況良好。

資優教育中心 推薦中文練習庫 (高小程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