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本是活潑開朗、正面敢言,為何近來沉默寡言?憂心忡忡?

根據近年自殺率評估顯示,疫情之下青少年的自殺率有增長的趨勢。因為學業壓力與家庭問題導致學童出現抑鬱、焦慮等精神健康問題,我們時有所聞。然而,面對孩子在種種問題上的惘然失措,家長究竟可以如何從旁攙扶呢?而家校之間又應如何鞏固協助受情緒問題所困之學童的網絡呢?

一·我是一個只顧成績的家長嗎?我忽略了他的成長需要嗎?

根據坊間英文補習老師與家長的對話發現,許多家長容易有一種對“關心子女”的誤解,原因在於他們總以為關心他們學業成果,為孩童未來鋪墊一條康莊大道,就是“關心”,就是“待孩子好”。然而,如果孩子在校園生活、學習、交友方面種種成長階段必經的疑惑困擾沒有被處理得宜,而家長卻一味則重考績,孩童自然會感到內心鬱結不被重視與理解,因此更加沮喪和無助。

二·自己工作壓力爆煲,轉嫁負面情緒給孩子?

此外,家長因為需要忙於職場生活,難免在工作與教育孩童方面失去平衡和或進退兩難,於是壓力也排山倒海而來。資深英文補習老師在多次與學童及家長接觸時,發現一般較容易緊張兮兮的孩子,他們的家長也是常以憂心忡忡的模樣示人。

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教授曾分析道,大多患上情緒疾患甚至自殺的學生們,大多是長期飽受精神困擾,壓力日積月累迫使他們感到沒有退路。故此,家長應嘗試注意並找出孩子成長環境的壓力來源。如果是來自自身的發洩,又或不合理地將一己價值觀加諸孩童身上,應盡可能調節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明白孩子是不同的個體,有專屬的喜好與長處。另外亦應正視自身情緒問題,尋求減壓方法甚至專業援助。

三·我有同理心嗎?有在孩子的角度看?

資深英文補習老師建議,勿以個人標準衡量孩童煩惱的輕重。家長可以不同意受情緒問題困擾之孩子的悲觀看法,但須以聆聽與理解孩子的痛苦為首要。記得情緒是主觀的,即使孩童說的煩惱在你看來只是小事一樁,對他們卻可以是重大打擊與傷痛。家長應嘗試代入孩童角度,諒解在情緒困擾邊緣的他們難免把負面狀況放大,或出現歪曲認知,墮入思想陷阱,說出如:“我做什麼都不會有人欣賞“或者“都是因為我不夠聰明,所以朋友都遠離我”一類的“疑似晦氣話”。但其實通通都是孩子的求助警號,需要得到理解。

 

亞洲社會的文化對“精神病”、“情緒問題”常存有刻板印象和偏見。資深英文補習老師亦察覺依然有不少家長會將孩子的悲傷、憂慮等情緒貼上脆弱、羞恥一類的污名。而事實上,每個人都難免有情緒,存有負面情緒也不是孩子的錯。

 

專家Leigh Ruth從生理角度解釋,處於青春期的學童,或因賀爾蒙的轉變,加劇了自我厭惡和焦慮感,而腦部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區於青春期特別活躍,唯負責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則要到20多歲才發育成熟,所以這時期裡他們會較難控制衝動情緒。家長可以主動與孩童談及與分享情緒,讓孩童感受到被關心及體諒,且能提供他們一個傾訴不快的渠道。

四·孩子有以下的表現嗎?

其實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絕非無跡可尋。只要家長多觀察孩童在日常行為與態度的轉變,並不難發現蛛絲馬跡,以在他們做出自殺決定前有效阻止。而以下四方面都是值得注意的:

  1. 情緒方面:(孩子)有沒有又多言變得沉默/情緒波動大/易哭/容易產生罪惡感?
  2. 生活習慣方面:(孩子)食慾和睡眠時間有否大增大減?會否變得不注意個人儀容?
  3. 健康方面:(孩子)是否經常無故頭痛/腹痛,但身體檢查卻無異樣?
  4. 學業方面:(孩子)成績是否無故驟降/變得無心向學?
  5. 言語表達方面:(孩子)會否經常表示自己絕望或無用?

 

另外,家長亦可以利用“TALK”原則協助陷入情緒問題漩渦/表示有輕生念頭的孩子,即

“Tell”,“Ask”,“Listen”和“Keep safe”四部曲:

  1. Tell:告知孩子自己很擔心他們的狀況;
  2. Ask:詢問為何他們想自殺/讓他們難過絕望的原因;
  3. Listen:傾聽孩子訴說其心情;
  4. Keep safe:確保孩子安全,尋求駐校社工/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家等專業協助。

 

英文補習老師建議閱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