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英文補習老師建議,勿以個人標準衡量孩童煩惱的輕重。家長可以不同意受情緒問題困擾之孩子的悲觀看法,但須以聆聽與理解孩子的痛苦為首要。記得情緒是主觀的,即使孩童說的煩惱在你看來只是小事一樁,對他們卻可以是重大打擊與傷痛。家長應嘗試代入孩童角度,諒解在情緒困擾邊緣的他們難免把負面狀況放大,或出現歪曲認知,墮入思想陷阱,說出如:“我做什麼都不會有人欣賞“或者“都是因為我不夠聰明,所以朋友都遠離我”一類的“疑似晦氣話”。但其實通通都是孩子的求助警號,需要得到理解。
亞洲社會的文化對“精神病”、“情緒問題”常存有刻板印象和偏見。資深英文補習老師亦察覺依然有不少家長會將孩子的悲傷、憂慮等情緒貼上脆弱、羞恥一類的污名。而事實上,每個人都難免有情緒,存有負面情緒也不是孩子的錯。
專家Leigh Ruth從生理角度解釋,處於青春期的學童,或因賀爾蒙的轉變,加劇了自我厭惡和焦慮感,而腦部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區於青春期特別活躍,唯負責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則要到20多歲才發育成熟,所以這時期裡他們會較難控制衝動情緒。家長可以主動與孩童談及與分享情緒,讓孩童感受到被關心及體諒,且能提供他們一個傾訴不快的渠道。